2008/10/7

網路的下一個十億:需要超越商業思維

【文/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左正東】

大約二三年前,資訊產業界出現有關網路使用者下一個十億的討論。絕大多數人認為,下一個十億很快就會來到,而且,從過去十年的發展經驗來看,下一個十億的 誕生,看起來似乎水到渠成。深思熟慮者,很快會發現事情絕非如此簡單。雖然我們早已熟悉借助電腦網路的日常生活,但是,離開台灣到柬埔寨,當地的每千人只 有六台電腦,到了印度的鄉村,甚至有78%的人沒有聽過網路。究竟要怎麼讓這羣人成為網路的使用者?由他們所構成的下一個十億,又會對於網路世界帶來什麼 衝擊?由於關乎全球產業的未來發展,能否正確回答此一問題,儼然成為資訊業者和網路資源分配者,所面臨最迫切的功課。

下一個十億意味著什麼?

究竟網路的下一個十億意味著什麼?加拿大的吉斯特(Michael Geist)教授於2007年12 月在BBC網站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曾對此深入剖析。他認為下一個十億將為網路所帶來新商業機會和社會文化衝擊。毫無疑問,下一個十億網路使用者的出現將帶 來龐大商機。當現有使用者對於軟硬體需求已經欲振乏力,資通訊產業不得不將利潤來源轉向新的使用者,而這些使用者和既有使用者之間截然不同的特質,及所衍 生的不同需求,將使新使用者的出現為資通訊產業帶來新一波革命。按照目前的推估,新使用者可能絕大多數來自開發中國家的低所得人口,新使用者所需要的電 腦,不會是滿載各種多媒體應用的複雜電腦,反而是節能好用的簡易電腦。免費和便於在地客製化的開放源碼軟體(open source code),可能更適於購買軟體能力有限的新使用者,至於低廉和突破地理限制的無線通訊和衛星傳輸,則將取代寬頻成為主要的網路傳輸途徑。

對於下一個十億的革命展開積極行動者,最著名的莫過於由麻省理工學院媒體研究室(Media Lab)創辦人之一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所提出的「百元電腦」計畫(One Laptop Per Child, OLPC)。西方資訊大廠也紛紛鎖定下個十億的商機,AMD的50x15 計畫,以及英特爾的Classmates PC計劃,都是致力終端設備改善的長期投資。至於諾基亞西門子通信(Nokia Siemens Networks)的「鄉村連接」(Village Connection)計畫,將既有的無線通訊和網路服務延伸到鄉村地區,以及Google、匯豐銀行(HSBC)、和自由全球(Liberty Global)協力推動的「O3b Networks」計畫,透過發射衛星將網路服務帶入非洲及其他新興國家,都是展現資通訊業者藉由傳輸途徑革命,實現下一個十億目標的強烈企圖心。

但是,對於網路擴散所帶來的社會文化衝擊,吉斯特教授談的則相當有限,僅言及新使用者加入會帶來使用本地語言的需要,以及對於言論自由、隱 私權、和著作權提出與西方社會迥異的觀點。當然,新興國家希望參與管理網際網路的國際組織,以便全球網路政策能夠充分反映他們的觀點,但是,在這個想法還 未完全實現之前,許多國家早已積極管制網路內容,以避免網路上的多元思想衝擊在地社會既有的價值體系。最近馬來西亞當局以其言論挑撥種族關係為由,逮捕今 日馬來西亞網站編輯拉惹柏特拉(Raja Petra Kamarudin),以及印尼要求網路服務商封鎖Youtube, MySpace, 和其他檔案分享網站,以避免網民接觸到丹麥國會議員張貼的仇視回教影片,都是著名案例。

下一個十億要如何達成?

究竟要多久才能創造下一個十億?網路協會(ISOC)執行長阿莫(Lynn St. Amour)認為,這個目標在十年之內就會達成。但是,這絕非表示企業界可以坐觀其成。推動「鄉村連接」計畫的諾基亞西門子就指出,達成下一個十億必須克 服的挑戰有三項,分別是「服務覆蓋率」(coverage and access)、「市場接受度」(market adoption)、和「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其中,服務覆蓋率談如何選擇適合的技術,以讓服務提供者有利可圖,進而願意向偏遠地 區提供服務。不過,達成廣泛的服務覆蓋率的關鍵在於市場接受度和價格的可負擔性。新興市場的市場接受度,面臨兩方面的障礙,一是當地人民有限的收入,讓他 們沒有多餘的經費用於被認為是奢侈享受的新興通訊工具,另外,則是許多人根本不知道網路是什麼。LIRNE Asia的研究就發現,在印度的鄉村地區,有高達78%的人沒聽過網路,在巴基斯坦和泰國,這個數字則分別是49%和43%。至於可負擔性,除了價格可以 接受之外,在使用方式上也得讓一般消費者容易使用。

上述問題中,西方大廠最關注的,還是成本問題。諾基亞西門子的研究指出,大多數使用者可接受的成本是5美元,這不是既有廠商所能提供的。短 期來說,部分開發中國家採取的硬體分享模式,是可以快速提昇使用率的作法。長期來看,還是要通過科技創新和適當的商業模式降低成本。至於市場接受度的問 題,則要提升消費者對於網路與生活福祉關聯度的認識。事實上,民眾對於資訊的需求廣泛而迫切,根據國協電信組織(Commonwealth Telecommunications Organization)的調查,民眾最需要的資訊有工作機會、市場、教育、銀行、醫療、和旅遊。而通過上述資訊的提供,將提高各種商品價格的透明度, 進而減少低收入民眾花費於交通和食物的費用,當然具有極大的市場潛力。誠如,甲骨文首席設計師Raul Goycoolea的公開宣示,資訊服務是未來網路使用者成長的關鍵,而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和大眾娛樂,則是未來資訊服務的主要領域。

下一個十億:商機還是責任?

其實,讓貧窮人口享受資訊科技,顯然不是市場機制可以完全解決。因此,在各國境內需仰賴普及服務,確保偏遠地區人民享有一定品質的電信服 務。放大到國際社會,如果缺乏國際協力合作,要期待缺乏財力的國家,獨力提供其貧窮人口的網路服務,並以為如此就能帶來下一個十億的使用人口,的確令人存 疑。以電視機為例,發展數十年至今也尚未完全普及,貧窮國家如孟加拉,到2000年也只達到每千人七台的普及率。那麼,我們如何能期待貧窮民眾在沒有電視 機的情況下卻願意花錢購買電腦和按月繳交網路服務費呢?如果政府和產業不能夠創造合理的目的,網路使用擴散很難跳脫西方大廠商業策略的刻板印象。

其次,對於下一個十億所可能引發的社會文化衝擊,早在過去幾年陸續出現。在當今的十四億的網路使用人口之中,已經有五億七千萬來自亞洲,一 億三千萬來自中南美洲,九千萬來自中東和非洲。換句話說,有將近一半的網路使用人口居住於發展中國家。因此,下一個十億所衍生的社會文化衝擊,早就是現在 進行式。目前國際社會所看到的調整,是在網路使用中加入對於多語言的尊重,如網域名稱引入多語言模式。但是,目前仍然看不到的,是在較難以容忍異質言論的 社會,面對當地政府對於網路多元言論所採取的嚴密管制,西方的資訊大廠將如何應對?根據無疆界記者組織所列出嚴密監控網路,被視為網路敵人的國家,有不少 是近幾年網路使用人口快速增長,又因其人口規模為具有極大市場潛力的國家,如亞洲的越南、中東的伊朗、以及非洲的奈及利亞,這三個國家各自具有近億的人口 規模,在過去八年網路人口成長了數千倍,西方大廠在進入這些市場時,要不要接受他們的管制措施,如果當地政府需要網路使用者的名單,在當地提供服務的公 司,要不要提供呢?說回頭,在這些國家之中,網路使用者的擴散,難以避免對於箝制言論措施的妥協。究竟西方大廠在這些國家如何處理他們對於全球公民社會的 社會責任,這恐怕又是商業邏輯掛帥之下,不能說的秘密。

把視野從全球放回台灣,以商業利益的角度來看,我們必須認識網路的擴張絕非單純是所得的函數,而是文化變遷的結果。要在新的市場扎根,必須 結合在地的語言文化,發展新的服務內容。無論軟硬體,不是趨於便宜,就是其附加價值掌握於西方大廠,如何發展掌握在地的語言文化,發展合適的商業模式,貼 近貧窮人民的喜怒哀樂,才是新興市場致勝關鍵。從擴大國際參與的角度來看,政府過去致力於推動數位機會中心,但是,我們的努力有太多奠基於科技萬能的想 像,而缺乏對於上述社會責任的反省。如果能將兩者有效結合,不但可以在我們的軟硬體之外,有更廣泛的發展策略加惠受援助國家,也可以藉此參與國際社會對於 縮減數位落差的辯論,從而提升我們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5&f_SUB_ID=2926&f_ART_ID=15263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