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三則不同的新聞,看起來是毫無關係,但說的卻是同一個想法,傳達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雖然想法說穿了就沒價值,不過,真的有人串起來思考這件事嗎?先看看新聞
專為Twitter量身打造的TwitterPeek裝置問世
微軟CEO來台 拉攏台灣伙伴建立雲端產業鏈
真正的亞馬遜「Kindle殺手」? 新電子書閱讀器可看影音
微軟在雲端運算上中於是提出了「運籌雲端.共創三螢」這個像樣的口號,表示微軟未來將透過雲端服務串連手機、電視、電腦三種終端裝置螢幕,提供無接縫的雲端服務。願景是將讓消費者或企業需要的資訊、服務無縫地整合進各種裝置上,不受時間、地點、裝置的限制。這裡有兩個重要的觀察點,一個是我之前提出過雲端服務的問題"消費者或企業需要的資訊、服務無縫地整合"另外一個是不同載體上的無接縫服務,這兩件事一直都是目前數位內容必須加快腳步研究的,因為用說的很快,但是真正能做到資訊與服務的無接縫,談何容易呢?我這邊提供幾個思考點:不同的載體在消費者的手中,他所使用的時間,地點,目的,方式與作用不盡相同,所以在設計服務時先要考慮分別要提供甚麼服務,再來服務提供的方式,內容型態,是不是能跟前面所說的能夠配合,而內容在產出的過程中是不是能一次多功完成,還是必須多次多功完成,這牽涉到新媒體組織的流程價購或傳媒的流程改造,最後無縫最需要規劃的,就是跨平台的服務移轉,這有可能是獨立式的服務,也有可能是互補式的服務,舉線上遊戲的例子來說,平常在電腦上玩的時候,不但要找寶藏,找地圖,買武器工具還要打怪練功,最花時間的打怪練功如果可以在行動裝置上執行,而在PC上做策略性的進度,那麼更可以讓線上遊戲的黏著度更高。
再另一則新聞,Creative商業策略部門副總裁Willie Png把Kindle形容成「只是另一台將書本以文字形式顯示出來的電子裝置」,強調MediaBook可「顯示影片、照片、文字並提 供服務,可為用戶提供豐富的媒體饗宴」,才是真正所謂的「Kindle殺手」。跟TwitterPeek,一個Twitter專用的行動裝置,也只能用來執行Twitter。是多麼大的反差產品,先不論哪一個是對的,我們想想,新媒體在提供服務的時候,如果只是平台上的內容延伸,而不是服務的延伸,會是怎麼樣的一種狀況,當電影與原著小說可以在同一個平台上,當原著小說與原聲帶可以在同一個平台上,當老師授課與即時測驗可以在同一個平台上,為什麼不,為什麼服務只能單線式的進行,只因為多媒體只是一起用,而不是相互配合互補的用?我覺得,新媒體的路真的還很漫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