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網路上看到三立電視有一個新成立的單位叫"數位敘事工廠",好奇之下問了一下古大神,找到這篇新聞,發現當年問我數位內容怎麼做的三立電視,在這幾年的摸索下,終於找出了一個正確的方向。
首先,什麼是"數位敘事工廠"呢?
=========================================
「數位敘事工廠」為文創產業預先進行環境整備、人才培育以及內容研發,系統性培養具備數位化觀點的「說故事人才」,讓台灣的影視創作不再只是單打獨鬥。
=========================================
也就是說,內容的產出可能來自多元的地方,在匯流之後成為數位內容的原始素材,再根據不同的載體型式,不同的數位管道,分別說出不一樣的故事(可能是一齣戲,也可能是一個宣傳,或是成為任何新媒體),這就是所謂"數位匯流,內容分渠"也就是文中提到的:
=========================================
台灣的創作能量被隱藏在各角落,雖然創意源源不絕、熱情也源源不絕,但卻無法實際落實應用。此外,未來將是一個新媒體匯流的世界,內容人才不只是單純地製作電視、電影,更必須建立起數位匯流的觀念,以因應網路、手機、行動多媒體、MOD等多元平台,發展不同需求的創作能力,當平台不同,創作的思維就要改變。
=========================================
這裡有兩個重要的觀念
1.是我當時有建議過三立電視的,數位內容必須成本化,之前三立電視的問題在於內容所有權分不清楚,產出者通常是電視製作,當數位化後要用來做宣傳或銷售,要不是被限制重重(製作者過分干預),要不就是計價無所適從,所以當數位內容建立了成本觀念後,使用者就根據這個內部成本,評估重製後或利用來宣傳後的回收是否值得,銷售時也有憑有據。
2.是我在前公司推動的流程再造,過去因為編輯是直線式的流程,內容產出後形式就固定了,所以要依數位平台再製有時候耗費成本,有時候就是行銷的人自己來,這是不夠專業跟符合成本,所以,應該有一個內容總監,無論是那裏產出的內容形式,都需要透過內容總監數位分割,成為一個數位素材資料庫,再由平台編輯重製,與三立電視的"數位敘事工廠"共同創造故事,這樣的編輯流程是輻射狀的,而整合行銷則可以將輻射狀的流程串連(就是我上一篇提到的)成為蛛網狀組織,而數位素材資料庫就可以看做是一個公司內部雲端。
最後,文中提到三立本身已形成一個從劇本、明星、衍生商品到跨國平台整合的微型產業鏈,這是新媒體行程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我將整理過去分析新媒體形成的三大進程,在下周跟大家一起分享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