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7/6

香蕉你個芭樂~ 為什麼文創也有穀賤傷農效益


最近有兩個新聞分別都在反映數位媒體對產業衝擊後,傳統媒體的既得利益者,對新媒體環境的不滿回應。一個是對只出得起香蕉的公司,只請得起猴子後續的效益的討論,另一個是文化國是論壇中何大老還在說杜絕數位盜版的老調。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穀賤傷農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人吃米有一定的量,所以價格越低需求越大的基本消費模型是不適用於米價,所以當稻米生產過剩導致價格下滑時,農民不僅不能從中獲益,反而還會因為糧食價格的下降而導致收入降低。當文創落入了穀賤傷農的經濟問題時,創作人就必須思考,為什麼你自以為具有極高價值的智慧財產,不過是消費者填飽肚子的民生品?

首先,所有人的矛頭一定指向新媒體的免費問題,因為數位化讓內容容易複製,因為新媒體讓內容容易被創造。我想反問,所以呢?當環境在改變的同時,仍然沉醉在過去輝煌的人,就是即將步入失敗的人不是嗎?沒錯,數位化容易被複製,同時更容易被傳播,更好笑的是,因為內容容易被創造,就證明了這些創作者的不用功,如果專業是可以被消費者分辨出來的,那麼不專業的內容創作就自然會被淘汰,於是乎,不思變,不深學的創作人,只好怪東怪西,怪天怪地。

所有產業在因應環境變遷時,當然會遇到陣痛,如果企業只求外部的幫忙,而不去忍受陣痛得想辦法提高自己的價值,就像創作者不去強化自己與素人的差異,不去思考科技能幫自己改變哪些事情,只要求公司多給我一點錢,只要求平台設計更好的防盜拷機制,沒價格兼沒價值的創作者,遲早面臨淘汰。

回到穀賤傷農的問題,其實早就有了解答,有機米或是牛奶米或是更多的健康米,讓價值反映在價格與稀少性中,因為賤的是過去思維的務農方式,文化創意!你能想出比香蕉你個芭樂還有創意的文化髒話嗎?

Image: FreeDigitalPhotos.ne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