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7/11

雲端跟傳統媒體的落差

全球在消弭數位落差已經很久,但焦點都放在城鄉差距或是落後國家,其實應該想一想一些企業對於數位的恐懼感以及盲目(假裝看不見),是造成競爭力落差的大關鍵。

很好玩的敝公司是最沒有數位思維的(屬於落後端的),卻常常邀請到張明正董事長(屬於進步端的),來教我們最先進的科技資訊,一方面是老闆熟,另一方面因為我們的雜誌號稱有長遠的眼光吧!哈~

張董事長近年來一直推動雲端運算,因為他看到了未來資訊業的一個新出口,他希望台灣的資訊產業能分到一杯羹,特別是在應用服務端。張董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告述我們這些完全沒概念的媒體人,就是發電機(公司自己擁有資訊系統)跟發電廠(所有層級的資訊服務都在網路上廠商提供),雲端就像我們需要電就跟發電廠買,只需負擔使用量的費用。於是公司大老們就圍繞著如何節省費用的思維在打轉。張董很善意的提醒,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這次產業的變化中,找到我們媒體可以提供應用服務的商機,於是話題又圍繞著2.0的成敗在打轉,說真的落差實在殺很大壓!

我之前的一篇文章(邁向新媒體的必要之惡 中第三張圖)就提出過媒體在數位化中,應該找出自己將產品轉化為服務的概念,當時還沒有雲端這個名詞,所以我以專屬服務來描述,而能夠提供媒體服務的前提是在於行動媒體軟硬體佈建完整的時機點,其次,檢視服務的對象是個人或是企業,要知道雲端未來要克服的問題,,會是如何將服務區隔在企業端與用戶端,而不會有混淆與重疊。還有一件必須要先建立好的就是心理素質,所有的媒體都是站在保護內容的角度來看雲端這件事,所以上述的轉換不容易成功,所以,無論是內容產出者或內容製造者,要先改變態度,內容的價值將取決於你能給多少授眾具有判斷的價值,而非有多少授眾閱讀過。

張董最後用一個遊戲讓我們更了解,當你想要用一根手指頭立起一根木棒時,如果你將目光放在手指頭上,你無法持久,你必須將眼光放在木棒的頂端,在雲端上看整體,當然會比在陸地上看得更前面,更不用說如果你還是井裡面那隻青蛙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