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子書開始火熱起來後,各家平面媒體就再思考這是不是一個新的機會點,或是他會不會很快就被取代?我絕得無論最後的閱讀平台會是什麼,思考這個商業的邏輯千萬不要鴕鳥,電子書或未來的閱讀器不會只是平面內容的延伸而已,以為只要將內容數位化,只要電子紙能更輕便,只要新的閱讀平台普及了,就會有人開始閱讀。
有一些比較進步的媒體會思考,是不是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數位通路結構的改變,正確因應的方法或搶得先機就會贏,但是我認為關鍵不在通路,因為這次的通路是平台的結構,平台的進入門檻低,而且它需要跟內容相互依存(不像CVS能有這麼大的箝制力),從亞馬遜跟谷歌都不是將重點在經營平台上就可以看出端倪來。
我建議未來在思考電子書或紙的模式時,要先從兩個方向來著手,第一是資訊流的向量,第二是使用者的慣性。所謂資訊流的向量是指消費者獲取資訊的關連度,是用訂閱還是用搜尋,因為這牽涉到你要經營的是品牌還是網路,量度就是在茫茫文海中,紙本所創造的品牌優勢將會遠大於網路,所以一個具品牌領先指標的平面媒體,可以先採用訂閱,再考慮向度(閱讀方向)由閱讀中的連結取代搜尋所產生的流量,這時候你的資料庫型態應該以關鍵字為主,如果你被搜尋的能見度高於品牌,那麼電子書或紙的平台經營,就要重新思考架構,在未來電子書必然會隨時連結平台資料庫,而不會是像現在先下載再閱讀,因為這牽涉到第二點使用慣性。
我們發現現在最合適的網路閱讀習性就是部落格樣貌,沒有太複雜的排版,直接以序列的方式呈現圖文影音,所以美麗的版型,絢麗的翻頁效果,在未來電子書或只不是黑白,並且可以呈現多樣內容格示時(就我所知已經接近商品化階段了),重點就是你自身的內容必須具擴充性,你可以讓別人的影音或圖片或文章,能很容易的結合自己的內容,當然,如果你的內容本身就夠多元化,是最完整的,但是那將會關係到你的成本與收入是否合理,另一個閱讀慣性就是觀念式的閱讀,簡單講就是長篇文章要用品文方式來思考,一個篇文章代表一個議題,他必須能夠獨立生存,如果在網路上是讓人必須一直閱讀下去才能了解全貌,那再讀率將會非常的低,也就是你很快就會被平台放在角落,而前後相關的議題用關鍵字去連結,讓讀者可以跳躍閱讀不會有阻礙。
當然,電子書會不會是終極閱讀器,或是它會存活多久,我想沒有一個閱讀器是終極或完美的,也不能以存活時間的長短來定義,因為存活最久的閱讀器是竹簡,在蔡倫發明紙之前,他幾乎流傳了千年,人性的需求有沒有被滿足,才是內容生產者最重要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