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高雄世運在感性與口水中風光的開幕與落幕,撇開令人厭煩的政治操弄,平心而論高雄世運是極為成功的,但是,是誰造就了高雄世運成為史上最好的表現呢?網路的宣傳?NO!高雄全體的支持?這只是必要條件,高雄市政府努力的結果?那也是苦勞,真正造就高雄世運成功的是政府一直在喊的文創產業。
還記得再看海角七號的時候,令我落淚的那一幕,就是范逸臣指著夕陽落下的最後一刻,開始了他重生的演唱表演,我的點不是重生,而是那只有在地人才會了解孕育自己的土地,是在地人才能讓大自然的現象也成為表演的一環,是在地人最原始的心情,反襯於離開台北時砸了吉他的憤怒,他用在地人的鄉土情感感動了無數的鄉親以及遠從日本來的歌手。
相較於過去國際性的大型活動,高雄世運最成功的就是展現出南部最鄉土的在地感動,因為那只有了解土地芬芳的人,才能散發出的濃農情懷,這樣的文化加上了創意,才是感動人心的表演,過去我在機器人三太子文章中提到的文化意義,我相信這次電音三太子對國外所呈現的文化感染力,是絕對遠遠超過他們在看八佾舞或啦啦隊的表演,我並非否定中華文化的悠久與深度,或是結合外國所產生的多元文化表現,但是,如果你無法累積與內化,無法感動人心,那就註定會在文化中漸漸凋零。
所以,政府真的想要好好推動文創產業,或是產業你想要走入文創產業,一定要認清楚文化與創意的觀點,如同我前幾篇所提到聯合知識庫的新產品(很汗顏居然被他們發現了我的拙作,也感謝他們提出的建議與指正),累積的可能是文化,但資料庫不是創意,商品也不是創意,所以他將不是產業,但加在消費者回憶裡的商品(不過不是文案上的回憶,你的文化進入消費者的回憶而產生的商品,抱歉再吐一次巣),那就是文化創意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