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3/11

新媒體內容-拯救失落的世界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看這裡),報導在西螺有一位武林高手「阿茂師」,是勤學堂目前年齡最大、輩份最高的武師,他師承西螺七崁「阿味師」(陳己酉),8歲練「拳母」,10歲學鶴拳,後來自創拔蔗拳,西螺七崁的套路包括六路內(基本拳)、白鶴、猴拳、虎拳、蝴蝶拳及兵器,他無不精通,早年在虎尾三塊厝教百名徒弟習拳,但近年來人們畏苦怕難,已無人學習武術 。但「阿茂師」今年已84歲,為避免七崁功夫失傳,於是將請專家用攝影機幫忙記錄阿茂師拳法。

我們常常在討論新媒體的內容價值何在?數位內容怎麼樣才能收費?我想反問~如果數位內容是可以保存現實生活看不到的資訊?如果數位內容是延續了某些文化而不至於絕跡?如果數位內容可以讓在物競天擇下的將絕跡生物被完整的記錄下來?這些內容的價值,會不會更符合數位典藏的意義?這些內容有沒有人願意花錢來取得?

回到失傳的西螺七崁武術,過去武俠小說裡武林中總是因為爭奪失傳的武功祕笈,而你爭我奪引起武林的恩怨情仇,那武功秘笈也就是將招式用圖像畫在密笈中,加上文字的武功心法,後輩就依樣畫葫蘆的練功,如果這些都以數位影音的方式記錄下來,就算是暫時沒有人願意學習,至少不會真的失傳,同理可證,我們有許多的民俗技藝,傳統工藝,老師傅(父)的經驗豐富珍貴,但後學者也許沒有人願意下功夫學,也許所謂的練武奇才還沒出現,以至於真正精隨的功夫,真的就被斷送了,為什麼我們不能提供一個平台,讓有這樣即將失傳危險的技藝有一個被發現的管道,無論是像西螺七崁武術由他們自己來做紀錄,或是由這個平台提供技術來協助紀錄,將這些內容放在平台上讓全世界的人知道,有多少絕學是在這個平台上,等著有心人來發覺,也許多年以後當世界上沒有人會這些技藝時,這樣的內容其價值豈是我們現在就可以評斷的呢?

1 則留言:

CHENG 提到...

覺得數位化,對這種技藝的傳承,可能還有有很多輔助方法。

現在是,懂數位化的人,不懂要數位化的東西的內涵。
而有技藝的人一時要他數位化那些長期口傳心授的知識也是一大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