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不愧是商業周刊,很準確也很快速的就看見了一個平面媒體要跨越數位鴻溝的關鍵點,不在銷售內容,而是建立精準的影響力社群,如果他能聽懂副秘書長所說的"內容的多元延伸價值",也就是同一個內容在不同"通道"用不同的"格式"傳遞不同的"驚喜",那威力就會更大了。另外,商周太早定義他的目標社群,網路上的社群絕對不是他定義出來的,是由網友自己定義的,而且是以行為事件的方式形成聚落,過早的自我定義將會侷限自己的內容型態。
對於全民記者的概念,我相信不是一個新聞媒體真正的核心能力(見從聯合知識庫看事件式搜尋),他或許會造成新聞產出流程的改變,成為新聞源的起點罷了。
最後,聯合線上因為已經做好開放平台的準備了,所以有能力在此時此各大聲說內容價格,不過我在下一篇將會提出繼免費時代後的"戰國經濟"時代即將到來,業者千萬不可以忽視。
從紙本出版到數位內容 看數位出版的獲利可能
【聯合新聞網╱台北訊】
2009.07.22 12:14 pm
「面對數位年代的挑戰,出版社的真正核心優勢,就是掌握內容、經紀內容,讓內容價值最大化,持續延伸內容資產的能力。如何在數位匯流以及出版大變局時,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掌握自己的優勢,並且懂得與各通路業者、跨媒體資源進行整合,以及觀念的改變,進行不同的商業應用以及產品創新,是目前出版界重要的課題。」
由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聯合線上數位閱讀網於7/20(一)舉辦的「2009數位出版曙光年」系列論壇,第二場主題以「從紙本出版到數位內容的獲利之路─內容資產的商業應用與產品創新」為題,邀請商業周刊網路事業部總監林益發、數位出版聯盟副秘書長龐文真,以及聯合線上數位出版部經理周暐達探討,內容資產的商業應用、產品創新,以及國外相關獲利的經驗以及發展模式案例作分享,如何建立數位出版的獲利競爭力。
當傳統紙媒碰上數位媒介 建立內容社群與廣告機制創造獲利
面對出版價值的縮小與重組、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全新的競爭者,和廣告預算的改變,《商業周刊》目前積極從紙本媒體邁向數位化。《商業周刊》以讀者為中心,朝向多媒體作業環境。林益發表示,出版社必須注意到的數位構面包括出版社的人員能力以及工作流程,還有顧客滿意度與需求。他強調,網路讓顧客與出版社擁有直接互動的機會,間接讓出版社在內容編製上也跟著改變。
數位內容可以型塑市場區隔與社群互動,林益發說,菁英社群是《商業周刊》期望推動的方向。《商業周刊》的優勢在於品牌與內容,對於廣告主來說有獨特的市場區隔。例如汽車廣告,《商業周刊》網站的族群就比社群部落格更符合廣告主需求,未來再透過更精準的網路機制設計,創造廣告營收,產生獲利。
《商業周刊》經營數位內容的主力在於網站、電子雜誌等,未來也推出手機內容並迎接各種閱讀器的來臨。林益發認為,數位化是否可以增加更多新世代讀者,並讓成本下降,這些都值得去思考。而網站本身具有即時性、高互動性,透過獨特內容吸引廣告主、產生更多獲利,是發展的一個方向。
從國外案例看數位出版 重點在優質的服務與消費氛圍
數位出版聯盟副秘書長龐文真以《紐約時報》、《Business week》等海外多種數位出版案例,探討內容資產的商業應用。以《紐約時報》為例,現在的採訪記者必須透過影片、聲音等,或將照片製作成有故事性的投影片,透過網路上各種工具分享出去,增加內容的多元延伸價值。她並舉了一個國外恐怖小說的例子,該小說不僅同步推出紙本書與電子書,讀者甚至可以撥打書中的電話,去聽一段書中角色的語音留言,若上Google查詢小說人物,還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網站。這種互動增添閱讀更多趣味性。
龐文真並指出,數位化可能造成讀者分散,發堀內容的形式也有所不同,而數位化也可以讓讀者與內容源產生更多直接的互動與回響。在人人都可以是記者,人人都是部落格達人的年代,內容商如何提供數位出版後更優質的服務、內容以及消費氛圍,仍有機會創造更好的獲利價值。
當出版社、硬體、電信與通路商匯聚後 數位出版新生態系誕生
聯合線上數位出版部經理周暐達認為,當硬體廠商、電信業開始投入數位出版,他認為這會產生一種新的生態系,出版業者的同業將大不相同。他認為出版業者在這個產業鏈應以內容的經紀商作定位,並透過與營運商的合作以及各種通路、載具結合發行,來創造內容不同的價值。而在數位出版新生態系中,周暐達也提及,出版社應改變觀念,以前端的內容企劃為核心,再嘗試多種應用的可能,建立多種營利的方式,來爭取電子書的商業價值。另外,他並認為出版社應該留意保有售價的決定權,不要讓電子書這樣的文化創意出版品變的過於廉價化。
周暐達並且提到,當我們看見B2B市場的具體獲利時,也必須用一種熱情來看待B2C的市場,這是產業發展中相輔相成的過程。
【2009/07/22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
1 則留言:
出版社自己沒有數位內造化的話,談數位都只是緣木求魚, 因為數位真的是鴻溝, 想想看, 如果是用同一個腦袋, 而且是20年來都一樣的腦袋, 是要怎樣跨越鴻溝?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