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業的環境何嘗又不是如此,前年年底我在跟公司簡報網媒的趨勢時,我提出了四個觀點,其中兩個都在近期都開始應驗了,一個就是WEB2.0將會走向WEB1.5,另外一個就是公益媒體會在網路上發酵,關鍵原因在於打破傳統的程序與邏輯,拜託WEB2.0有什麼傳統阿!有的,第一他逐漸變成了單向的一言堂,第二他走向雜誌的商品置入模式,數位時代的歲月是一天抵一年的,所以他已經很快的成為了傳統,所以當時我提出類似交換日記的WEB1.5建議,其實跟現今當紅的臉書是接近的概念,只是他們更聰明而已,所以傳統媒體如果要能因應數位內容造成的環境變遷,圍堵抵制有一天只會形成更大的災難,只有想如何能疏導順應,從中找到生存下去的方法,並且堅持往對的方向持續下去,不要因為短期的利益而放棄,才有未來的可能性,不過這說起來是很虛的,但是因為新的WEB1.5形成的人際網絡,加上了網路媒合的特性,完整顛覆了公益媒體的效益。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fxLGIjLeWvu8luRBYGwVFyy-izZhjTb2BKzOPzeVgT2-CVavpxLZzZMgbNkCeKD5bVQaw37n_yw6u3cZI5peyR67fKURysxPMOZvmQcJemJXeA7ahNJ4uYkc4NZevPAXzHBXk94R2kMzL/s400/%E5%89%AA%E8%B2%BC%E7%B0%BF03.jpg)
經濟學理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叫"Deadweight Loss 淨損失",簡單的來說當商品的成本是5元,但是因為外部性產生額外的費用5元,例如政策或運作消耗的資源,俗話來講就是「浪費成本」增加了,於是成本就墊高,所以生產者少賺了5元,從消費的角度來說,如果一個商品你本來預計用10元來買,但是因為尋詢價過程的成本更高,所以你只好用最方便的方式用15元買,這兩者將加的10元就是所謂的"Deadweight Loss 淨損失"。簡單的來說,公益活動也有他所謂的Deadweight Loss 淨損失,當捐助的物資根被捐助者之間因為資訊部不對稱,使得捐助者的付出被消耗在公益運作上,而被捐助者因為無法接觸最適合的公益團體,而只能得到不足的幫忙時,網路上的媒合就是降低運作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加上現在有許多的免費資源,免費服務,免費社交網絡,結合起來,所謂的「浪費成本」自然降低非常的多。
昨天聽到我們的雜誌想要跟這一波風災的捐款,提供買雜誌加上義賣品就幫您將您買義賣品的錢捐給風災受災戶的方案,突然有種怪怪的感覺,不過既然是好事,也稍微提一下讓大家知道,整理了網路人可以在網路上做的是在下方,大家一同盡份心力吧!為所有受災戶祈福,願平安與喜樂與你們同在~
-ADCT台灣數位文位協會架設之救災資訊匯整網站「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
-莫拉克颱風災情支援網
-災情通報系統,網址在此
志工的讀者噗 http://www.plurk.com/p/1ijchp
雨過天晴 MSN太陽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