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的熱潮真的是越來越火了,坊間越來越多討論新媒體的書報雜誌與部落客,從探討谷歌到新媒體的商業模式,眾說紛紜百家並起有如戰國時代的群雄,所有在定義或描述新媒體的文章中,我最認同的,也跟我理念最雷同的則是克里斯安德森所寫的"免費"這本書。
這本書有非常多值得一看的地方,今天我先從他所說的新媒體來探討,過去媒體即是以製造具有傳播及影響力的內容,透過傳播載體(電視,收音機,紙本,電影院,CD)到受眾者端,而產生出來的經濟體則成為媒體產業。過去單一個傳播載體會依據不同的形式而產生不同的商業邏輯,唯一相同的即是,過去內容受限於載體必須是單向的,是封閉性的,是單一功能性的,所以它具有相對壟斷的角色。但在網路與資訊設備(數位載體)的普及與低廉化之後,供應端與接收端相對的成本接近免費的同時,資訊流通的無僵固化,造成剛剛所提的內容可以到處亂竄,其傳遞的形式或來源或樣貌,使得受眾端可以輕易取得,並且受眾端也成了提供資訊的端口,但這個只是造成了商業邏輯的變化,對於媒體或是新媒體的本質,其實是不變的。如果傳統媒體不斷的運用科技而忽略內容影響力的本質,那頁無法成功邁向新媒體。
剛剛提到,新媒體跟過去最大的不同是在於數位所產生的商業邏輯不同,免費一書中提到,免費跟失去價值是不同的兩件事,其實內容本身在電視在廣播的獲取費用(以實質金錢來看,當然在其他社會價值有另外的說明,之前提的天災總是在人們遺忘時降臨所提到Deadweight Loss 淨損失是相同概念)是趨近於零的,但是它所產生的價值,過去是由第三方(廣告主)或是被大眾閱讀(置入)而產生的利益,基本上新媒體所產生的則是時間效益與馬斯洛的自我實現效益,所架構的新經濟體,例如104人力銀行他創造工作媒合的效率,而取代報紙的求職廣告,也就是它讓內容直接成為媒體平台(新媒體),而非內容置放在媒體平台(傳統媒體),所產生出來的新效益與商業邏輯,這就是最簡單的新媒體的描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